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 时隔两年重启,这场“国家级竞赛”谁胜出了? 正文

时隔两年重启,这场“国家级竞赛”谁胜出了?

时间:2024-11-05 14:48:47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时尚

核心提示

  暂停两年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首次在6月召开。  作为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级别的奖励,此前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一般在次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公布结果。但2021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推

  暂停两年后,时隔胜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首次在6月召开。两年

  作为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级别的重启兰州市某某设备经销部奖励,此前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场国一般在次年1月举行的家级竞赛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公布结果。但2021年的时隔胜出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推迟了10个月举行。此后两年,两年国家科技奖的重启评选工作按下暂停键,直到2023年底重启。场国

  此次揭晓的家级竞赛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具体包括五大类。时隔胜出其中,两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重启奖励对象是人,国家自然科学奖、场国国家技术发明奖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的家级竞赛是项目,后者也被统称为“三大奖”。

  自2017年以来“三大奖”的获奖项目总数“瘦身”,在上一届264个的基础上继续减少,此次共评出250个项目。需要指出的是,基于2021、2022年度都没有颁发国家科技奖,相当于积累了3年的项目在角逐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其获奖难度较过去大幅提升,最终突出重围的项目可谓优中选优。

  此次奖励名单揭晓后,大部分省份开始在榜单中找自家高校、院所和企业。或主持、兰州市某某设备经销部牵头,或参与、合作,展现各自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这场最高规格的科技实力“角逐”中,谁在领跑?背后的支撑力源自何处?

  区域实力

  从省级层面来看,北京、广东、上海摘得前三甲。

  拥有高校、院所众多的北京,排在首位,该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成果已达到58项。其中,双“唯一”——唯一的特等奖项目和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均由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中,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占3项。

  广东有53项牵头或参与合作完成的成果获奖,其中牵头14项、参与39项。根据广东省的梳理,与上一评审年度(2020年)相比,该地区获奖项目总数增长47%,牵头完成项目数翻倍,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从2020年度的1项增加至2023年度的4项。

  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成果上榜,其中牵头18项。这些牵头项目含金量高,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仅是“主持”项目,北京就已完胜其他,对于其他省份而言,通常情况是“参与”项目多过“主持”。当然也有湖北(主持19项通用项目)和陕西(主持18项通用项目)两个例外,比上海(18项主持)、广东(14项主持)还表现优异。

  湖北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共19项,位居全国第二。不仅获奖项目创历史新高,获奖者也梅开二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李德仁院士,由湖北提名。湖北称,这是继黄旭华院士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我省第二位通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审的人选。

  陕西共32项成果获奖,主持完成了18项通用项目,陕西称,18项通用项目中,15项契合陕西重点产业链,占比83.3%。此外,作为国家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陕西地区单位还主持完成了3项专用项目。

  从全国的获奖分布来看,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北京、广东和上海所在的“第一梯队”外,江苏、山东、陕西、浙江的获奖数量在“30+”,分别排在第四到七位。此外,河北、辽宁、河南、四川、吉林、湖南、安徽,这七个省份的获奖总数在10项以上。

  各省份的获奖格局,与各自研发强度比较相符。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此前接受采访时提到,中国各省可以用研发强度指标来分成三个梯队。

  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6个省市,其研发强度水平远高于OECD(组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张燕生认为,“这些省市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但在知识、技术和人才存量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来提高”。

  陕西、山东、安徽、湖北、四川等12个省份,研发强度虽低于OECD国家水平,但高于1.7%的自定义值,“这个板块的发展动能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发展。这意味着这些省市已进入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过渡的阶段。”

  剩下13个省份,“研发经费投入总和还不到广东省研发经费投入额的一半。这个板块的发展动能主要靠资源驱动”。

  创新支撑

  从产业角度看,此次获奖项目涉及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医药卫生、农业等多个重要领域。而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源和载体,企业和高校则成为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主力军。

  比如江苏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14项项目,均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广东的14项牵头项目中,由高校(含附属医院)完成的有8个,占比达到57%。

  具体来看,高校第一完成单位中,清华大学总获评9项,位居第一;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紧随其后,获评7项;上海交通大学总获评6项;东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均获评5项;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总获评4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和大成果是关键支撑,引领着高校学科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国家科学技术奖,作为目前国内最高级别的科技奖励,也是各大高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最直观体现。

  据相关机构统计,此次共有19所地方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的身份获奖,这无疑为它们冲击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奠定了基础。以浙江为例,该地区主持完成的5项成果中,有3项来自双非(非“双一流”)高校。

  当地媒体专门对其中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浙江工业大学项目进行了报道,称学校2013年就超前布局,开展有组织创新,推动膜领域真正“顶天立地”,实现国产自主可控。虽然是双非高校主持的项目,但集结的创新力量并不逊色——十余位主要完成人里,3位院士名列其中。

图片来源:浙江工业大学官网 摄影/元彬图片来源:浙江工业大学官网 摄影/元彬

  除了高校院所,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也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比如广东53个获奖项目中,有34个与企业相关;山东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达27项,占该省获奖总数的77.1%;四川获奖项目中,有31项成果由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占获奖总数的88.6%;内蒙古上榜的4个项目,其中2个“参与”项目均由企业贡献;河北16个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企业主研或参研的12项,“成为河北科技创新中的‘主角’”。

  这些获奖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正在推动我国在多个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创新突破与经济收益兼具。

  “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该项目成果有力支撑下,我国成功发现塔里木富满油田等3个十亿吨级大油田和4个万亿方大气区。这项成果还走出国门,为300多家石油公司提供中国技术,营业收入连续9年位居全球物探行业首位。

  “复杂条件高坝工程智能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优良乳酸菌种质资源挖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制及应用”项目、“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等等,涉及医学、能源、农业、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因科技创新实现了一些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产业创新突围比比皆是。

  十年一剑

  细看这些获奖的项目攻关历程,“10余年”“用了15年”“30余年”等表述屡见不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国家进一步要求,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有了目标,还需营建好创新的体制机制,助力“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与耐力。从各省的报道中已能看出近年来创新环境的进化——

  补齐创新的基建。此次科大讯飞联合中国科大、清华大学、华为公司等研发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这背后的安徽,目前建成、在建、拟建的大科学装置有13个,还拥有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之重器”,建成各类“国字号”创新平台200多家。

  加大资金的投入。此次获奖数增长47%的广东,提出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布局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力度。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北京共推进9家试点单位进行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已完成63个项目的赋权工作。2023年,北京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突破10万项,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实现了技术交易“双突破”。

  培养创新的人才。有数据显示,“三大奖”通用项目中,45岁以下完成人占比40%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奖中,45岁以下完成人超过一半。汇聚中青年科技人才,并落实贴心的政策让他们踏踏实实搞研究,是北京正在做的事。目前,超过50%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承担。

  产学研融通创新。油气勘探、语音识别、动力电池研发、家电精准控温控湿,当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源源不断直达产业链,地方的首位产业也在一路奔腾,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迈向千亿、万亿。

  就在盛会召开的第二天(6月25日),我国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在人类对月球正面进行了10次采样返回后,首次实现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重返地球。这抔土,与这些年攒下的重大科技成果一起,振奋着人心: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记者|吴林静